随着食品供应链的全球化和加工技术的复杂化,食品中其他源性成分的检测已成为保障食品安全、防范掺杂使假及满足特殊消费需求的关键环节。其他源性成分通常指食品中未明确标注或非预期的动植物、微生物来源成分,例如动物源性成分(如猪、鸡、鱼类DNA)、植物过敏原(如花生、麸质)、转基因成分或微生物污染等。这些成分可能引发过敏反应、宗教饮食禁忌或伦理争议,甚至掩盖食品真实品质。因此,建立科学高效的检测体系对维护消费者权益、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。
食品中其他源性成分检测的核心项目包括: 1. 动物源性成分检测:如牛、羊、猪、禽类DNA的鉴别,常用于肉制品掺假识别; 2. 植物源性成分检测:如坚果、大豆、小麦等过敏原的筛查,以及特色植物(如燕窝、虫草)的真伪鉴定; 3. 微生物源性成分检测:如致病菌、发酵菌种的溯源分析; 4. 转基因成分检测:针对转基因作物(如大豆、玉米)的外源基因片段验证。
根据目标成分的特性,主要采用以下技术: 1. 分子生物学方法:如实时荧光PCR(检测特异性DNA序列)、数字PCR(高灵敏度定量)及基因测序技术(复杂成分溯源); 2. 蛋白质检测技术:包括ELISA(酶联免疫吸附法)和Western blot,用于过敏原或特定蛋白的定性定量分析; 3. 质谱技术:如LC-MS/MS(液相色谱-串联质谱),可精准鉴定多肽、脂类等生物标志物; 4. 色谱技术:HPLC(高效液相色谱)用于植物源性特征成分的分离检测。
国内外针对不同源性成分制定了严格的标准: 1. 中国国家标准:GB/T 38164-2019《常见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方法》、GB 31607-2021《散装即食食品致病菌限量》; 2. 行业标准:SN/T 3731.5-2013(食品过敏原PCR检测方法); 3. 国际标准:ISO 21572(转基因成分检测)、FDA过敏原标识指南(FALCPA); 4. 欧盟法规:Regulation (EU) No 1169/2011(强制标注14类过敏原)。这些标准明确了检测限值、方法验证要求及结果判定规则,确保检测结果的权威性与可比性。
随着纳米技术、生物传感器及人工智能的融合,检测技术正向快速化、便携化和高通量方向发展。同时,多组学联用技术(如代谢组学+基因组学)将提升复杂基质中痕量成分的筛查能力,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更强技术支撑。